彝族樂器 葫蘆絲

2008030622:24

 

自從前年在大陸的豆油(導遊)朋友家聽到

 葫蘆絲 的演奏CD 後,我就愛上這樂器

優美的音色,所以特別拜託他帶團到

雲南旅遊時,幫我買一組,今天我收到

他的信,他下月初要過去,會幫我買一組,

我很期待喔.

 

葫蘆絲(又稱葫蘆蕭)是雲南少數民族特有的樂器之一,主要流傳於雲南省滇西傣族地區,在布朗族、德昂族等少數民族中也較為流行。

 

葫蘆絲因其音色獨特優美,外觀古樸、柔美、典雅、簡單易學、小巧易攜帶等特點,近年來受到廣大中小學生,音樂愛好者及中外遊客的喜愛。

 

傳統葫蘆絲屬簧管類樂器,其結構由一個葫蘆和兩根(或三根)竹管組成,葫蘆上端為吹嘴,下端与葫蘆連接的三根竹管為音管,其中,中間一根較粗較長的竹管為主音管,主音管正面有六個音孔(按音孔),背面上端有一個音孔為第七按音孔,下端有一個泛音孔(出音孔)和兩個穿繩孔.主音管頂端裝有金屬簧片,插入葫蘆,其尾端裝有軟塞子。

 

傣族葫蘆絲的樣式

傣族的葫蘆絲又稱為「篳朗叨」,意為「帶葫蘆直吹的篳」,它是把三根長短不一的竹管併排插入葫蘆。竹管下端,嵌有銅簧片,中間一根較長的竹管開七個按音孔,前六後一,可吹出由(g~g1)一個八度的旋律音,稱為主管。其餘兩根是副管,只設簧片、不開音孔,葫蘆柄端開有送氣孔或插入一小竹管形成吹口,吹奏時,主管奏主旋律,副管發單音,形成和聲效果,音色柔美悅耳。

 

 

阿昌族葫蘆絲的樣式

阿昌族的葫蘆絲和傣族的相似,阿昌語稱「潑勒翁」,意為「有葫蘆的簫」。用葫蘆和金竹管製成。吹管長6厘米,主管長50厘米,副管分別長33和17厘米,在兩支副管靠近主管的一側,分別留有一條竹片,用細竹條與主管捆扎在一起。

 

 

西盟佤族葫蘆絲的樣式

在西盟佤族,稱葫蘆絲為「拜洪廖」,3根簫管插入葫蘆底部,用蠟封固,上端的竹制吹管僅長兩厘米。尤為獨特的是,主管除開有7個音孔外,在正面的最下方還開有兩個氣孔。主管演奏旋律,兩根副管發出純五度音程的持續音為旋律伴奏。如不需要持續音或需要單持續音時,還可將副管堵住。

 

本文內容參考至

 

部落會客室 : ( http://befans.net/xoops/modules/newbb/viewtopic.php?post_id=140 ) .

 

維基百科 :

( 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/index.php?title=%E8%91%AB%E8%8A%A6%E4%B8%9D&variant=zh-tw ) .